17173首页 - 免费新游 - 火爆论坛 - 游戏博客 - 游戏播客 - 百科问答 - 网游排行榜 - 网游期待榜
| 通行证 注册
航海国际 > > 正文
谈郑和下西洋后中国造船业的衰落
2005-04-21           【 加入收藏 / 文章投稿 / 截图上传 / 发表评论
作者:gjtyu
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造船业逐渐萎缩,原因有三:

(一)严厉的禁海政策,直接打击了中国的造船业。

元末明初,中国沿海受到倭寇严重袭扰,为此,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不久便发布禁海令,其初衷是禁止国内商贾出海以勾结倭寇从事海盗贸易,保证沿海安全,其重点在于禁止民间出海。后来发展到罢市舶司,颁法令,“片板不许下海”。嘉靖年间,明世宗下令:“不许制造双桅以上大船,并将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各沿海省地方政府也纷纷下达指令:“私造双桅大船下海者,务必要一切捕获治之,”“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古代帆船桅的数量代表船的性能,桅高桅多即帆高帆多,驶风性能好,动力大,船速、吨位也决定于它。宋代中国远洋海船已使用双桅,元代有了4桅12帆,明初郑和宝船则有5桅,7桅、9桅之多,船的吨位也大至1500吨左右。而双桅船的载重量则只能在500 石以下,这一影响持续了300余年,直到1820年的统计, 中国驶往东南亚的海船仍限制两桅,载重在500石以下。显而易见, 中国的造船业严重地停滞和倒退。

(二)海上经贸活动的衰落,使中国造船业失去根本的经济需求为发展动力。

元朝末年的1364年,因倭患而将南粮北运的海上航线停止而改为内河航运。明洪武初年曾一度恢复海运,每年达到70万石。但不久亦因禁海而停止。元末明初,这种因噎废食的思路,使鼎盛一时的国内海运业萧条了。更为严重的是海外贸易活动的衰落。明初实行禁海后,不但民间贸易被停止,官方的朝贡贸易也很惨谈。明太祖在位三十几年,除派出使臣进行宣谕和招徕活动外,无一艘官方对外贸易的船舶出海。郑和下西洋虽然是大规模的海上经略活动,但只有**目的,亦无真正的经济贸易活动。郑和下西洋后,即便是官方的朝贡贸易,也被一再加以限制,例如规定必须履行“勘合”手续,无“勘合”即使商船已到口岸也不允许进口。民间贸易更在严禁之列。以后禁止一切“番香番货”往来互市。清初甚至不惜下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内迁50里。康熙时还下令停止东南亚地区的粮食贸易,下令不许卖船给外商。禁海导致的海上经贸活动的衰落,使中国造船业失去了根本的经济需求为发展动力,其衰落是必然的。

(三)海防思想日趋保守、内向,使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得不到军事需求的牵引。

明初的海防是出于防倭的需要而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炮台为经,师船为纬”。防守是它的核心。郑和下西洋毕竟是以国家军队支持的海外经略活动,有“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威慑动机,于洪武年代的思想显然有开放、外向的取向。然明成祖及郑和逝世后,这一国家行为被朝政攻击为“弊政”,此后便恢复了海防的保守和内向性质。特别是在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击来犯倭寇获得辉煌战绩,沿海倭寇基本平息后,海上军事需求更加弱化。除了万历年间为保护藩属国朝鲜出来露梁打败日本侵犯朝鲜的丰臣秀吉外,再也没有大的海防行动。清朝承袭明制,海防更加保守、内向。清初为水师订立明确职责为“防守海口,缉私捕盗”,“巡哨洋面捍卫海疆”,多次下令将沿海战船“一律改小”,以便能快速灵便地缉查走私贸易。承平日久,又不立志于海外,战船需求日减,从另一个方面给予中国造船业的衰落以影响。

深刻反思郑和下西洋前后中国造船业由盛到衰的历史,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郑和下西洋前后中国造船业的兴盛背后,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积极运动,它推动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使中国一度如西方一样,面临着向海洋发展,并遵循商品经济规律开创历史新纪元的机会。然而,由于封建**体制的巩固和传统海洋观念的禁固,又使中国不可能顺利把握这一机会,反而走入误区和歧途,实行了停止海上贸易的禁海政策,其表现于向海洋发展的停滞和造船业的衰落,实质是商品经济受扼制,资本主义萌芽遭到窒息,它导致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落后、科学技术进步缓慢,也造成了社会**机制的腐朽和对世界的蒙昧无知,从而丧失了历史发展机遇,沦入落后挨打,百年积弱的悲惨境地,教训极其深刻。

关键字:

相关链接

http://hhsj.17173.com/jiaoliu/jiaoliu.shtml

游戏截图
用户: 匿名
史上最强的拼音输入法 下载>>>
评论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热点标签:
新闻 标题 栏目 文章 图片 链接
热点标签:
新闻 标题 栏目 文章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