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驳《郑和宝船是个骗局》
作者:中世纪火枪兵
大家对宝船的大小和载重有疑问,这很正常。木船做成万吨级的有人甚至会认为它不合科学的基本原理,但我国历史上不合“科学”原理而创造的奇迹还少么?从越王勾践剑到秦人青铜剑,再到秦直道和***、灵渠等世界奇迹,哪一个的科技含量没有超过当时一大载呢?偶文中的宝船取自〈郑和传〉,由于没有实物,现在宝船的大小、载重成了一个迷,学术上对于它的争论非常激烈。其实对于万吨级的宝船,我也疑惑,但我相信。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63号,大船长44丈,阔18丈。”郑和下西洋的船舶分为五类: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其中宝船最大,九桅,长44.4丈,宽18丈。明代一尺约合今日0.311米,依此推算,则下西洋宝船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由以上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宝船的尺寸是长44.4丈,宽18丈,其长宽比值2.466(记录还有中船,其长宽比值也是2.466),基本上和泉州出土宋船的长宽比值2.55相接近。因此我们可以假定,郑和宝船就是泉州出土的这种尖底福船型海船。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数据:根据出土雕花黑漆木尺换算文献记载的郑和宝船长度44.4丈等於125.65公尺;宽度18等於50.94公尺;宝船吃水深度8公尺。以现代造船术语表示,其型深12公尺,杆舷4公尺,舷墙1.5公尺。从船舶主要技术参数、长宽比值分析,乃是与泉州宋船同为福船型海船,船体方形系数相同的数据,即0.4394。结构特点是大出梢,虚梢占船体总长的36%,龙骨长80公尺。而从线型图列出型值表,用梯形法计算,郑和宝船的最大排水量约14800吨,按一般福船的使用经验,其载重量约为排水量的50%来计算的话,郑和宝船的载重量约在7000吨左右。这种巨型海船,莫说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即使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
选自《关于郑和宝船之研究》――伯多禄
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船图谱》编撰者王冠倬说:已发现的明尺实物有好几种,但基本长度都在0.30米左右,这样文献记载的郑和大号宝船长度都在120米以上,排水量达15000吨以上。搞历史研究不能轻易否认、更改文献,要否认必须拿出可靠的证据。
记录郑和宝船尺度的文献大致有7种,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造船史》作者席龙飞教授则认为:在没有新的考古成果前,不能否认文献,而且明朝建造万吨级的木帆船并非不可能,他和有关学者曾以浙江象山出土的明代古船的三层板设计为参照,计算出郑和宝船的结构强度、稳性是完全有保证的.据席教授介绍,记录郑和宝船尺度的文献大致有7种:
首推清代张廷玉等编撰的《明史――郑和传》,其中写道:“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侪王景弘等通史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以次遍历诸番国,造大舶,修四十四丈者六十二.”
第二种是《国榷》,编撰者谈迁自明天启元年(1621年)起动笔,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完成,清代未刊行,以抄本传世,未经清人篡改。该书的记录为:宝船六十三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次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第三种是郑和随行翻译马欢所写的《瀛涯胜览》,撰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其卷首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第四种是《三宝征彝集》,1983年该书的海内孤本被青年学者邱克发现于北京图书馆,仅证实了它是《瀛涯胜览》的早期抄本,而且其中记载的宝船尺度全用会计数码大写,排除了传抄中讹误的可能。
第五种为明末顾起元所著《客座赘语》,所载数字与前述几种文献一致。顾原籍江苏昆山,与四度随行下西洋并著有《星槎胜览》的费信是同乡。
第六种就是明末罗懋登所写的小说《西洋记》,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西洋记》虽为小说,但古今学者普遍认为对考订郑和宝船有学术价值。
第七种为《郑和家谱》,其中记载有“公和三使西洋”及“拔舡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这七种文献记载的宝船尺度如此一致,可见是可信的。有学者提出:“经过了从唐代十八丈海船,到宋代三十丈神舟这样一个漫长的生产实践过程,在明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宝船的出现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按文献记载的尺度,郑和宝船的长宽比约为2.466,体形肥宽,与俗语“长船短马”不符。对此席教授说:文献提到的几型船长宽比基本差不多,我国已出土的古代海船的长宽比也大都与这个数值相仿,所以也是可信的。另据福州出土的明尺实物,一明尺相当于0.283米,那么郑和大号宝船的尺度可换算为,长125.652米,宽50.94米。据说***的旗舰是与此尺度相当的木帆船,现沉没在埃及亚历山大港。
我国汉代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明太宗时也曾派宦官出海;元代时出现过“官本船”,即由政府出资造船,民间航海人出海贸易的制度;那么郑和大规模下西洋也是历史脉络的顺延。从造船工艺技术而言,宋代已出现三十丈的神舟,宋尺约为0.30米,那么明代造出大号宝船也不能轻易否定
大家对宝船的大小和载重有疑问,这很正常。木船做成万吨级的有人甚至会认为它不合科学的基本原理,但我国历史上不合“科学”原理而创造的奇迹还少么?从越王勾践剑到秦人青铜剑,再到秦直道和***、灵渠等世界奇迹,哪一个的科技含量没有超过当时一大载呢?偶文中的宝船取自〈郑和传〉,由于没有实物,现在宝船的大小、载重成了一个迷,学术上对于它的争论非常激烈。其实对于万吨级的宝船,我也疑惑,但我相信。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63号,大船长44丈,阔18丈。”郑和下西洋的船舶分为五类: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其中宝船最大,九桅,长44.4丈,宽18丈。明代一尺约合今日0.311米,依此推算,则下西洋宝船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由以上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宝船的尺寸是长44.4丈,宽18丈,其长宽比值2.466(记录还有中船,其长宽比值也是2.466),基本上和泉州出土宋船的长宽比值2.55相接近。因此我们可以假定,郑和宝船就是泉州出土的这种尖底福船型海船。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数据:根据出土雕花黑漆木尺换算文献记载的郑和宝船长度44.4丈等於125.65公尺;宽度18等於50.94公尺;宝船吃水深度8公尺。以现代造船术语表示,其型深12公尺,杆舷4公尺,舷墙1.5公尺。从船舶主要技术参数、长宽比值分析,乃是与泉州宋船同为福船型海船,船体方形系数相同的数据,即0.4394。结构特点是大出梢,虚梢占船体总长的36%,龙骨长80公尺。而从线型图列出型值表,用梯形法计算,郑和宝船的最大排水量约14800吨,按一般福船的使用经验,其载重量约为排水量的50%来计算的话,郑和宝船的载重量约在7000吨左右。这种巨型海船,莫说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即使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
选自《关于郑和宝船之研究》――伯多禄
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船图谱》编撰者王冠倬说:已发现的明尺实物有好几种,但基本长度都在0.30米左右,这样文献记载的郑和大号宝船长度都在120米以上,排水量达15000吨以上。搞历史研究不能轻易否认、更改文献,要否认必须拿出可靠的证据。
记录郑和宝船尺度的文献大致有7种,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造船史》作者席龙飞教授则认为:在没有新的考古成果前,不能否认文献,而且明朝建造万吨级的木帆船并非不可能,他和有关学者曾以浙江象山出土的明代古船的三层板设计为参照,计算出郑和宝船的结构强度、稳性是完全有保证的.据席教授介绍,记录郑和宝船尺度的文献大致有7种:
首推清代张廷玉等编撰的《明史――郑和传》,其中写道:“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侪王景弘等通史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以次遍历诸番国,造大舶,修四十四丈者六十二.”
第二种是《国榷》,编撰者谈迁自明天启元年(1621年)起动笔,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完成,清代未刊行,以抄本传世,未经清人篡改。该书的记录为:宝船六十三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次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第三种是郑和随行翻译马欢所写的《瀛涯胜览》,撰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其卷首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第四种是《三宝征彝集》,1983年该书的海内孤本被青年学者邱克发现于北京图书馆,仅证实了它是《瀛涯胜览》的早期抄本,而且其中记载的宝船尺度全用会计数码大写,排除了传抄中讹误的可能。
第五种为明末顾起元所著《客座赘语》,所载数字与前述几种文献一致。顾原籍江苏昆山,与四度随行下西洋并著有《星槎胜览》的费信是同乡。
第六种就是明末罗懋登所写的小说《西洋记》,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西洋记》虽为小说,但古今学者普遍认为对考订郑和宝船有学术价值。
第七种为《郑和家谱》,其中记载有“公和三使西洋”及“拔舡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这七种文献记载的宝船尺度如此一致,可见是可信的。有学者提出:“经过了从唐代十八丈海船,到宋代三十丈神舟这样一个漫长的生产实践过程,在明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宝船的出现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按文献记载的尺度,郑和宝船的长宽比约为2.466,体形肥宽,与俗语“长船短马”不符。对此席教授说:文献提到的几型船长宽比基本差不多,我国已出土的古代海船的长宽比也大都与这个数值相仿,所以也是可信的。另据福州出土的明尺实物,一明尺相当于0.283米,那么郑和大号宝船的尺度可换算为,长125.652米,宽50.94米。据说***的旗舰是与此尺度相当的木帆船,现沉没在埃及亚历山大港。
我国汉代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明太宗时也曾派宦官出海;元代时出现过“官本船”,即由政府出资造船,民间航海人出海贸易的制度;那么郑和大规模下西洋也是历史脉络的顺延。从造船工艺技术而言,宋代已出现三十丈的神舟,宋尺约为0.30米,那么明代造出大号宝船也不能轻易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