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达格尼斯海战(1652年12月10日)(按:又译邓杰内斯海战)
英国在取得了肯梯斯诺克海战的胜利后,可能出现了轻敌心理:将舰队分成了几个部分,并抽出20艘军舰前往支援地中海战区。如此一来,英国在多佛尔海峡战区的军舰仅剩下了42艘,在数量明显处于了劣势。另一方面,特罗普又重掌了荷兰海军的帅印,为荷兰商船队护航。12月10日,特罗普出动78艘战舰替拥有300艘船只的庞大商船队护航,布莱克指挥英舰在英格兰东南的达格斯坦海角拦截。双方军舰在数量上相差悬殊,加之特罗普与其副手德·奈特的正确判断和果断指挥,使得英国战舰被击沉3艘、被俘虏2艘。英国舰队大败,龟缩于英国南部港口,一时间将制海权拱手相让。
Ⅳ、波特兰海战(1653年2月28日至3月2日)(按:又称“海峡三日战”或“三日海战”)
前一次的战败使得英国将分散为几部分的海军力量重新集中,加之国内又新建了多艘战舰,海峡方面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又发生了变化。2月28日,特罗普率领80艘战舰护送约180艘商船在返回荷兰的途中与英国舰队(约70艘战舰)遭遇。荷兰舰队投入攻击,掩护商船前进,双方在海上激战了整整3天,特罗普才突破了英国的海上封锁,将大部分荷兰商船安全送回本国。但此役荷兰海军损失惨重,11艘战舰与30艘商船或被击沉或被缴获,阵亡人员近2000。英国方面仅损失1艘战舰,伤亡1000多人。另外,布莱克本人也在此战中受了伤,由蒙克继任。
第二阶段(1653年2月~1654年4月)
阶段特点:英国取得战略优势。
波特兰海战之后,英国重新获得了多佛尔海峡以及北海水域的制海权。英国海军上将蒙克坚持集中兵力的原则,贯彻以优势兵力封锁海峡,切断荷兰对外联系的战术。另外,英国国内动员了全国工业生产力集中赶制战舰,而另一方面荷兰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损失战舰难以得到补充,逐渐趋于劣势。h
需要一提的是英国海军在1653年颁布了两个在海军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文件:《航行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它明确规定:舰长在航行和逆风时,不得随意抢占有利的顺风位置,而应保持队形并遵从上级指挥;一名舰长决不能抢风到中队长官的前面。另外它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联络信号,用火炮、旗语、灯光等工具,通知各舰航向、航行位置以及停船、下锚、召集会议等事项。)和《战斗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该教范共14条,第一次明确地确立了战列线战术的地位,并说明了保持一线队列地各种战斗行动。)此新战术无疑是将陆军作战方式运用于海军,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这在海军战术的发展史上堪称是“一个巨大的迈进”。而荷兰方面仍然采用旧的战术,则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
第一次英荷海战期间,英国海军还有一个令人注目的变化,机按军舰携带火炮的数量分成六个等级:第一级90门火炮以上;第二级80-90门火炮;第三级50-80门火炮;第四级38-50门火炮;第5级18-38门火炮;第六级18门火炮以下。但不久其他国家也开始师法英国海军的做法。
主要海战:
Ⅰ、加巴德沙洲海战(1653年6月12日至13日)
6月12日,特罗普指挥荷兰舰队(约军舰104艘)从本土基地出发,试图打破英军的海上封锁。蒙克、迪恩指挥115艘英国战舰迎战。初时,双方力量接近,相持不下。暮色已下之时,布莱克率18艘军舰赶来增援,荷兰舰队在数量上居于劣势,于13日开始撤退到佛兰德浅滩,英国军舰无法追击。(荷兰船只吨位较小,船底较平,吃水不深,能够停靠在像荷兰海域那样的浅水滩;英国军舰则大多吃水很深,无法进入浅滩。)荷兰此役有9艘军舰被击沉,11艘被俘,损失兵力1400多人。英国仅损失了1艘军舰和400多人,但舰队司令迪恩海军上将阵亡。
Ⅱ、斯赫维宁根战役(1653年8月8日至10日)
加巴德沙洲海战战败后,荷兰完全失去了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其海岸受到英国海军的严密封锁,经济一度陷入瘫痪。为了挽回败局,荷兰老将特罗普决定进行一次“敢死”式的决战,他重新扩充军队,于英国海军战于斯赫维宁根海面。8月10日战斗正式开始,荷兰海军拥有战舰106艘(其中特罗普指挥82艘,德·奈特指挥24艘),英国拥有战舰100艘(蒙克指挥)。据说战斗从早晨7点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战况十分激烈。特罗普中途中弹身亡,荷兰人士气大为受挫,25名舰长脱逃。这次海战以荷兰的惨败告终,荷军损失了15艘战舰,伤亡4000多人,而英军仅损失了2艘军舰,伤亡1000多人。
斯赫维宁根海战以后,荷兰舰队元气大伤。英国对荷兰实行绞杀式封锁。多佛尔海峡和北海战区再无大战。
地中海战区: 这一战区的战斗从战略层面观之,对战争影响不大。
荷兰集结了强大的舰队,始终保持着对英国的优势:范·盖伦指挥的荷兰舰队有14艘战舰组成,每舰配备26至30门火炮,另外还有22艘武装商船作为增援。英国舰队有15艘战舰,每舰配备30至54门火炮,但英国舰队分为两部分,分别部署再地中海东部的里窝那和厄尔巴岛。这就给了荷兰舰队分而歼之的契机:荷兰舰队司令范·盖伦巧妙集中兵力插入英国两支分舰队之间,切断他们的相互联系,造成了局部优势。 .
1652年8月28日,部署在厄尔巴岛的英国分舰队主动出击与优势的荷兰舰队交战,遭受到重大损失。荷兰军队继而封锁里窝那长达6个月。1653年3月13日,里窝那海战爆发。范·盖伦诱出部署于里窝那的英国海军并予致命的打击--除了一艘脱逃外,其余的全被击沉或俘虏。荷兰海军虽然在此役中大获全胜,但卓越的统帅范·盖伦于激战中阵亡。战后,英残舰撤出地中海,荷兰海军控制了此战区的制海权。
尽管荷兰海军在地中海得到了制海权,然而对于整个战争的发展却是于事无补的。在英国海军绞杀式的封锁之下,荷兰经济最薄弱的一面--过度依赖对外贸易,很快就暴露出来了。据说当年阿姆斯特丹街道上杂草丛生,乞丐遍地,将近1500所房屋无人居住。封锁几乎使得荷兰处于一种民穷财尽的窘境,于是荷兰被迫与英国进行和谈。
1654年4月15日两国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荷兰承认英国在东印度群岛拥有与自己同等的贸易权,同意支付27万英镑的赔款,同意在英国水域向英国船只敬礼,并割让了大西洋上的圣赫勒那岛。
第一次英荷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英国胜利之因固然离不开对方战略部署的失当--在次要战区集中优势兵力,忽略了生死攸关的多佛尔海峡和北海战区,但更为重要的恐怕是英国拥有雄厚的工业实力--能够迅速补充战力、战略指导思想的正确和其海军的装备、数量、火力乃至战术水平都要优于荷兰所致。